摘要:会议要求,全市上下当前要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 ...
居民王南颖赶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到小区的晾晒区把晒着的衣物取回来。
少了觅食的烦恼,成虫便可投入所有精力去交配繁殖。冬青大蚕蛾:鳞翅目大蚕蛾科巨大蚕蛾属冬青大蚕蛾(学名:Archaeoattacusedwardsii White, 1859)。
它们成虫期十分短暂,在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后便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当晚,保护区腾冲分局一工作人员将拍到的冬青大蚕蛾图片上传至朋友圈,引来了小伙伴们纷纷点赞和评论,评论区有人说最近在单位门口看到过、也有人在当天拍到过这种大型蛾类,不知其为何物,更多的是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只是以往了解甚少,对其没有过多关注。冬青大蚕蛾触角羽状(双栉状),翅色鲜艳,体大型,体长30至50毫米,翅展170至280毫米,头橘黄色,胸部有较厚的棕色麟毛,腹部第1节白色,形成一个腰间白环,腹部背线两侧各有白色纵行条纹。大蚕蛾科又称作王蛾科或天蚕蛾科,包含超过2000个物种,在系统分类学上,大蚕蛾科与天蛾科形成亲缘关系最接近的姐妹群。被列入2000年8月1日发布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
冬青大蚕蛾主要分布于云南高黎贡山、镇元、河口、西藏等地。该蛾色泽绚丽,长着两对巨大的翅膀,翅膀上均有三角形半透明白色斑,前后翅的边缘有黄色和黑色的锯齿状纹,就像镶了金边一样精美、浮华,更特别的是在蛾身两翼最顶端呈现蛇头模样,一对蛇头屹立蛾身前两侧,犹如两条大蛇正以慑人的眼睛注视着周围,为其增添了无限的魔力,该局有同事惊呼:哎哟喂!你到底是蛇还是蛾呢,也有同事戏谑:蛇头+蛾=蛇头蛾,当然就是蛇头蛾。去年冬天,这里还发生过毒蛇钻到同事被窝里睡觉的情况。
昨天同事还开玩笑说,我这小腿蚊子再来叮都没下嘴处了呢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工作,会不会觉得很辛苦?虽然是个90后,但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又是一名党员,参与木城的防边固边,做好疫情防控是使命所在,说不辛苦我估计几天的采访下来你们记者朋友也不相信。我们这里气候闷热,最高温度能达到42度,蚊子、蝎子、毒蛇特别多,被蚊子叮咬是常事。本网讯 木城乡位于龙陵县城南部怒江下游北岸,海拔535米,距离县城有150多公里。
接受采访周竟就在大伙纷纷拿起矿泉水往肚子里灌,找了凳子准备坐下休息的时候,旁边木城乡司法所所长周竟小腿上成堆的疙瘩引起了大伙的注意。毒蛇、蝎子你们都常见么?有没有伤到人?多是多呢,但伤人也不是常事。
2020年2月开始,等养渡口就负责整个乡的人员、车辆物资的调度工作。怒江滔滔不绝的怒江,既是天堑,又是通道。等养渡口离乡政府不远处的等养渡口,负责沿线19.71千米国境线防控总调度,包括物资、人员、车辆等,同时也负责沿线24小时的巡逻和值守。毒蝎子咬人后分分钟就全身难受,几天才会缓解呢。
新闻网记者:段绍飞 保山日报记者:黄宝洲、杨景皓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渡口主要工作是负责沿线6个卡点巡逻、调度、配送、物资管理等,还担负着饭菜配送任务。由此,我们聊了开来你小腿上咋那么多包?是这里水土不服么?嘿嘿,都是当地人,哪来的水土不服,这是被蚊子叮咬的痕迹。去年冬天,这里还发生过毒蛇钻到同事被窝里睡觉的情况。
我们在巡逻过程中衣服湿透是常态,但守好这段边境线,绝不让疫情过怒江,再苦也是值得的!周竟守卡木城有14个卡点,71名值班人员,包括乡镇干部、固边员、民兵、辅警等。绝不让疫情过怒江。
每天下午,通过报告汇总后,把物资配送到各个卡点。昨天同事还开玩笑说,我这小腿蚊子再来叮都没下嘴处了呢。
这是龙城飞将,这是木城之子豪迈而庄严的承诺,它应和着涛声,安抚着苍生,感动着黎明。在几位年轻记者的眼里,之前因道路颠簸弯道大等原因而晕车呕吐劳累和疲倦,根本不算什么。经过5个多小时的颠簸,让记者产生了相隔千里的错觉。地热河谷里,天气异常闷热,脚下咆哮的怒江,让人感觉有些烦躁。这里海拔五百多米,是保山的最低海拔所在地。在这里的每一秒钟,每个人脑门上都冒着豆大的汗珠
你们怎么想到要搞这样一支先锋志愿服务队的?虽然在边疆地区,大家都是普通的群众,但我们一直关注着武汉疫情。帐篷外没有坐的地方,只能坐在卡点帐篷里的简易床上采访。
尤其是他左手臂上的那个印着木城之子先锋志愿服务队的袖套格外引人注目。那时候,总觉得疫情离我们很远。
李建洪接了一个电话,说是要赶去附近的一个点,打了声招呼就骑上摩托车走了。当兵的时候,我是国门卫士,更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介绍一下你们先锋志愿服务队的情况。你当过兵?这你都看出来了?李建洪笑笑,是呢。今年7月份,我们正式给自己取名木城之子先锋志愿服务队。今年暑假,在外上学的学生回来了,有几个还自愿报名加入了我们。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都是小事情,大的也做不了。
主要是协助卡点做一些小事情,比如打扫卫生,砍砍柴火,检查架设的水管有没有漏水,再就是给大伙送送饭,有时候也帮着开车拉需要运送的物资。才几分钟的时间,我们就已经大汗淋漓了,但今年38岁的李建洪依旧坐得笔直。
一开始的时候,有10多个人,现在有40多人了,年纪最大的50多岁,年纪最小的20岁。这时,记者看见负责测体温的突击队员把测温枪放到桌子旁的电风扇前吹。
保山日报记者黄宝洲杨景皓新闻网记者段绍飞在龙陵县木城乡等养三岔路口卡点见到李建洪的时候,他正在卡点忙碌着。后来,大家凑在一起,一商量,干脆组成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人多力量大嘛。看着他的背影,鲜红的志愿服慢慢地在路的拐角处消失,而我们身边,大家依旧忙碌着。退役回家后,开了一个小商店,和媳妇过着小日子。
他家在木城社区等养三组村。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只是自觉自愿地在村里帮帮忙,比如守卡、宣传、巡逻等。
帐篷外,来往车辆和行人登记处,一张桌子上摆满了登记册、测温枪。流程结束,放下消毒喷雾桶,拉开胸前的拉链,守卡人员里面的衣服早已湿透,一拧,汗水就流出来了。
与此同时,全身穿着防护服的守卡人员背起30多斤重的消毒喷雾桶,给整辆车消毒。那个时候,满腔的爱国热情。